翻译经典著作要坚持“中国化”导向
X 关闭
张仲实毕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著作的翻译与传播,为后人留下近千万字的翻译成果和思想论著。“半世纪翻译经典著作,一辈子宣传马列主义”是他一生的生动写照。 总结学好外语的五条经验
张仲实的翻译生涯始于莫斯科。五四运动后,他阅读了大量进步书刊,领导渭北地区的学生运动,并逐渐成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和传播者。1926年,他进入上海大学读书,之后受派赴莫斯科学习,先后就读于莫斯科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,逐步开始从事马克思列宁主义著作的翻译与研究工作。
其实,在赴苏之前,张仲实并不识得俄语,甚至都不认识俄文字母。当他人忙着置办出国的衣物时,他用身上仅有的9元钱购买了一本日俄辞典——《露和大辞典》。这部辞典后来成为他“形影不离的俄语导师”。刚到苏联时,张仲实就意识到,要想学懂理论,必先学好俄语,而学俄语主要又得靠自学。于是,他一有空就学习俄文,即便是在周末,也要早起来到教室,关起门来看辞典、读俄文。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937年,张仲实在《我学习俄语的经验》中详细介绍了自己学习外语的经验,他说:“第一,手边一定要有一本好的辞典;第二,自己要有恒心,能耐烦地去时时翻辞典。能具备这两个条件,定可保证你成功。”后来,张仲实还进一步总结出学好外语的五条经验:一是下苦功、要勤学,每日必须拿出一定时间进行自修;二是多读多看,看外文报纸上的简短消息或杂志上的短文章,读浅近的小册子或书籍;三是要搞通文法、掌握这个语文的规律;四是要勤查字典,吃透词的涵义;五是练习作些翻译,可采用“对译”方法,先由外文译为俄文,然后再把俄文译成外文。
经过不断努力学习,张仲实的俄语水平进步惊人,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也迅速提高。1928年,他与张闻天、博古等人一起被编入翻译班,对马克思主义著作进行翻译。在苏联留学期间,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俄文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,为日后从事翻译和理论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。
提出研读马恩经典原著的方法
20世纪30年代,张仲实在上海、武汉、重庆和新疆等地研究和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,他完成的上百篇介绍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成就的译作在《时事类编》《世界知识》和《大众生活》等刊物上发表,在思想舆论界产生广泛影响。
1940年5月底,张仲实到达延安,由此迎来了翻译生涯的“黄金期”。在延安,他先后担任马列学院编译部主任、中央研究院国际问题研究室主任、中央宣传部出版科科长等职务,负责编译出版《马恩选集》《列宁选集》。他还常到陕北公学、抗大和中国女子大学等院校讲授马克思主义理论。王震回忆,“当年在延安的窑洞里,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,在偏僻的山沟里,我们的许多同志不管条件如何艰苦,都如饥似渴地读马列主义的书,其中就有张仲实同志编译的”。
为了配合全党的马克思主义教育,张仲实专门撰文向广大党员干部介绍研读经典之法。比如,为鼓励大家读原著,他特意引用恩格斯的一句名言来说明“学原著”的重要性:“要从原著里去研究这学说,而不要向复述者学习。”针对一些党员读不懂《资本论》的情况,张仲实在《怎样研究〈资本论〉》中提出了一些建议。例如,研读前可以根据马克思、列宁和斯大林的著作,了解一些政治经济学的术语和方法;研读时,不用担心有些地方可能一下子难以理解,重点是要努力去领悟马克思的术语和他的叙述文体;读经典著作要多次反复且深入思考,才能领略真谛。他还强调,“列宁很熟悉马克思,他把他的作品读好几遍,读了再读”。心急是有害的,深刻地通晓理论,不是“简单地阅读或死记几页,而要彻底理解读过的,把它加以深思,融会贯通”。
将翻译工作与理论研究紧密结合起来,是张仲实翻译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重要心得。他认为,翻译工作者只有深入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,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翻译水平,才能把相关著作翻译准确。
将理论研究与中国现实相结合
张仲实主张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和中国的现实结合起来,认为中国共产党人“精通创造性的马列主义”就是要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。他列举“马克思主义俄国化”的例子加以说明:与孟什维克把马克思主义弄成“表面的类比和玩弄引证的教条”所不同,列宁并不把马克思主义“视作教条,而以先进科学底代表者,估计新的历史经验,来发展马克思主义底理论”。在张仲实看来,毛泽东的《论持久战》《论新阶段》和《新民主主义论》等著作是“中国的最优秀的真正马列主义的作品”。
张仲实从事翻译长达半个多世纪,有很多优秀的作品。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召开时,为了让广大党员干部尽快适应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,党中央拟定了一个学习理论的“干部必读”书目,共有12本。其中《列宁斯大林论中国》《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》和《社会发展简史》均由张仲实编译,同时他还是《马恩列斯思想方法论》的参编者之一。毛泽东在会上强调:“如果在三年之内,有三万人读完这十二本书,有三千人读通这十二本书,那就很好。”这套丛书成为当时广大干部群众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必备读物。1953年,中共中央成立马恩列斯著作编译局,以便有计划、分步骤、成体系地译出相关理论书籍。张仲实长期担任该局副局长,由始至终,兢兢业业,还亲自审定了一些译稿。经过多年努力,《斯大林全集》《列宁全集》和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》相继出版,为党的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借鉴。此外,张仲实还根据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,撰写了诸如《马克思恩格斯传略》《列宁传略》之类的许多马克思列宁主义普及性读本,受到各方好评。
张仲实在从事马克思主义著作翻译和传播过程中,形成了严谨求实的治学风格,值得后世继承发扬。在他看来,熟练掌握外语是翻译工作的基础,而学好外语有赖于“勤学”和“对译”。在此基础上,翻译者要坚持理论研究,深入了解中西方文化,以求得思想文化层面的“融通”。更重要的是,翻译经典著作要坚持“中国化”导向,使科学理论与中国实际更好结合起来,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。
学人小传
张仲实 (1903—1987年),原名张安人,陕西陇县人,马克思主义理论家、翻译家、出版家。翻译作品主要包括:斯大林《论民族问题》、恩格斯《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》及《家庭、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》、普列汉诺夫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问题》、列昂节夫《政治经济学讲话》、拉比杜斯与奥斯特维强诺夫合著《政治经济学教程》以及《马克思恩格斯传略》《列宁传略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