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星堆遗址“祭祀坑”器物埋藏时间精确为商末周初 天天快资讯
(相关资料图)
今天是2023年“文化和自然遗产日”。6月9日,在成都举办的第三届“文物科技创新论坛”上,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介绍了“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”(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)的最新进展。项目组进一步精确了三星堆遗址埋藏坑(即“祭祀坑”)器物的掩埋时间,确定为商末周初。
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工作总方针是以田野考古工作为中心,以多学科联合攻关方式开展研究。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第五阶段(2020-2024)开展以来,项目组不同团队持续围绕辽宁建平牛河梁、山西兴县碧村、襄汾陶寺、陕西神木石峁、延安芦山峁、河南新密新砦、偃师二里头、山东章丘焦家、四川新津宝墩、大邑高山、广汉三星堆,湖北天门石家河、沙洋城河、湖南澧县鸡叫城、孙家岗、安徽含山凌家滩、浙江余杭良渚、江苏常州寺墩等遗址,开展系统田野工作,取得了重大进展。
陈星灿表示,通过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前四阶段结项后的研究,并结合两年多的工作,项目组对中华文明起源的阶段性认识略有调整。研究结果表明,大约从距今5800年开始,各个区域相继出现较为明显的社会分化,标志着各地区相继进入了文明起源的加速阶段,有学者也将这个加速阶段称为“古国时代”。在最近的研究中,研究团队将“古国时代”分为三个阶段,分别是距今5800—5200年前后的第一阶段、距今5200—4300年前后的第二阶段、距今4300—3800年前后的第三阶段,然后则进入了距今3800—2200年的王朝时代。
还有一个重要发现,就是三星堆遗址埋藏坑的年代研究有了新的突破。项目组共采集了200多个含碳样品,经过筛选、处理、测量等工作后,共得到了几十个碳十四年代数据,可以认为三星堆遗址埋藏坑(即“祭祀坑”)器物掩埋的时间大致相当,发生在商末周初。
陈星灿介绍,测年技术也取得重大突破。项目组突破常规检测方法,采用贝叶斯统计和核密度估计法对测年结果进行分析,综合分析考古遗存年代,对重点遗址的关键时间节点探索有了新的认识,尤其是在石峁与三星堆遗址的测年工作中取得了重大突破。项目组还深入推进文明起源生业经济模式研究,利用同位素对古代人群迁徙与等级研究取得突破认识。研究发现,自距今7000年以来,生业经济反映出明显的区域差异,并在文明化进程中有不同的演进模式。中原及北方地区显示出明显的以粟为主,黍、大豆、水稻为补充的混合型农业生产体系。在陶寺、二里头等重要都邑性遗址中,出现了果实类经济作物,这与同时期出现的牛羊类次级消费品如奶制品、毛织品等相对应。(新民晚报驻京记者杜雨敖)